kaiyun官方网页版

核聚变 - OFweek激光网

发表时间: 2024-02-12 来源:kaiyun官方网页版

  核聚变(nuclear fusion)是指将两个较轻的核结合而形成一个较重的核和一个极轻的核(或粒子)的一种核反应形式。 两个较轻的核在融合过程中产生质量亏损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两个轻核在发生聚变时虽然因它们都带正电荷而彼此排斥,然而两个能量足够高的核迎面相遇,它们就能相当紧密查看详情>

  核聚变(nuclear fusion)是指将两个较轻的核结合而形成一个较重的核和一个极轻的核(或粒子)的一种核反应形式。 两个较轻的核在融合过程中产生质量亏损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两个轻核在发生聚变时虽然因它们都带正电荷而彼此排斥,然而两个能量足够高的核迎面相遇,它们就能相当紧密查看详情

  14日,国际顶级科学期刊《自然》(Nature)公布了 2023 年度十大科学人物榜单(Nature’s 10)。有一位与激光行业紧密相关的女性科学家也登上了这份榜单。她就是——激光聚变“点火”者——安妮·克里奇(Annie Kritcher)。

  当地时间周四,美国能源部宣布正在建立三个研究中心,希望推进基础惯性聚变能(IFE)科学和技术,并在未来的发电厂利用微型激光驱动的热核爆炸。

  近日LLNL的国家点火装置(NIF)又创造了激光能量的新纪录——首次在点火目标上发射了2.2兆焦耳(MJ)的能量。这项新报道的实验于10月30日进行,产生了3.4兆焦耳的聚变能,实现了点火。

  近日,Focused Energy与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宣布签署了一项战略合作项目协议,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将帮助Focused Energy开发和评估惯性聚变能的等时压缩目标设计。

  最近,美国能源部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在等离子体物理和聚变能方面的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获得了LaserNetUS高达2850万美元的支持和推动。

  近日,罗彻斯特大学激光能量学实验室(LLE)安装了一台新的超级计算机,以支持其激光聚变实验。使该实验室的计算能力提高了4倍,并将完成某些项目所需的时间从30周缩短到几天。

  近日,东京工业大学(Tokyo Tech)和EX-Fusion公司宣布建立了一个合作研究集群,专注于推进实现商用激光聚变反应堆的液态金属器件。

  近日,旧金山一家由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村修二共同创办的初创公司计划在2030年左右利用激光技术实现核聚变反应堆的商业化。中村修二因发明蓝色发光二极管而获得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于2022年11月在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创立了蓝色激光聚变公司(Blue Laser Fusion)

  当地时间8月6日,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表示,美国科学家第二次在核聚变反应中实现了“净能量增益”。

  近日,美国激光聚变能源公司Blue Laser Fusion宣布获得了总计250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

  近日,罗切斯特大学激光能量学实验室(LLE)的研究人员通过激光实验证明了一种惯性约束聚变(ICF)的点火方法,旨在使惯性约束核聚变适合于经济实惠的大规模生产。

  7月6日,日本激光聚变能源商业化初创公司EX-Fusion宣布,最近完成了18亿日元的新一轮种子轮投资,旨在加速激光聚变技术的商业发展。

  当地时间5月31日,美国能源部(DOE)宣布向Xcimer Energy、Focused Energy等8家企业来提供4600万美元的资金,用于推进核聚变电厂的设计和研发。

  5月2日,澳大利亚首家激光聚变能源公司HB11 Energy与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西班牙脉冲激光中心(CLPU)签订了双边协议,以加速澳大利亚和西班牙的清洁、安全、可靠的激光聚变能源发展。

  美国工程建筑巨头福陆公司与美国聚变能源公司Longview Fusion 签署了一份备忘录双方一同为全球能源市场设计和规划激光聚变能源的商业化。

  德国核聚变开发企业Marvel Fusion是激光核聚变领域近年来冉冉升起的一颗亮眼新星。而近期,随着美国官方试图吸纳大西洋彼岸的清洁能源企业,投资者正着力推动该公司迁往美国。

  近日,澳大利亚首家激光聚变能源公司HB11 Energy宣布成立一个新联盟,公司计划将全球激光技术重量级企业吸引到澳大利亚本土,以寻求在激光核聚变这一尚未商业化的领域建立自主能力。

  当地时间13日,美国能源部(DOE)和能源部国家核安全管理局(NNSA)宣布,LLNL首次成功在核聚变反应中实现“净能量增益”(即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大于促发该反应的激光能量)。

  12月12日,美国国家点火设施(NIF)和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的研究人员宣布在最新进行的核聚变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首次实现了聚变反应的净能量增益。

  法国泰雷兹(Thales)宣布与德国Marvel Fusion合作,双方将升级在罗马尼亚的欧洲极端光强基础设施-核物理项目(ELI-NP)的激光系统。通过升级后的激光器,Marvel Fusion公司旨在验证其核聚变能源技术的关键方面。

  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国家点火设施的一组研究人员发现,在一个装有少量氢燃料的圆柱体上覆盖一个磁性线圈,并向其发射激光,其能量输出将增加三倍——这是开发核聚变能源的一大进步。

  近日,初创公司Focused Energy宣布获得了1500万美元的早期融资。为实现具有成本效益的聚变,Focused Energy团队需要开发成本大幅度降低的激光器和聚变燃料。

  5月6日,总部在澳大利亚悉尼的激光核聚变开发商HB11 Energy宣布获得了2200万澳元(1580万美元)的奖励,以打造自主核聚变能源商业化能力,开发面向核聚变能源行业的下一代高功率激光器。

  近日,日本首家旨在将基于激光的聚变能源商业化的初创公司 EX-Fusion Inc宣布,它已完成了1.3亿日元的种子轮融资。该种子轮融资由总部在东京的风险投资公司ANRI与大阪大学风险投资公司(OUVC)共同领导,是ANRI最新的ESG专项基金内的第一家融资公司

  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NRL)正在开发一种氟化氩(ArF)激光器,该激光器未来将有望使核聚变动力成为一种实用的商业技术。 这种突破的价值,最先可能会体现在能源利用方面。

  最近,实现核聚变发电的努力迈出了一大步。位于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的国家点火装置(NIF)宣布了一项前所未有的高核聚变产率实验的结果。技术进步在加速,激光也预示着物理学中一个激动人心的全新篇章:用正能量增益,实现受控核聚变。

  根据核物理的理论,控制受控核聚变需要高能量。但是,利用X射线的最新自由电子激光器提供的能量和电磁场,可以在较低能量下引发核聚变,德国德累斯顿-罗森多夫亥姆霍兹中心(HZDR)科学家在《物理评论》杂志上证明了这一点。

  这是激光聚变能源领域国际最高奖项,奖励他领导推动中国惯性约束聚变(ICF)领域发展,在靶物理和高能量密度物理研究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

  近日,科学家团队成功利用世界最大激光器加热聚变燃料至20,000,000℃,向利用核聚变清洁能源又迈进了一步。

  王淦昌是中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被誉为“中国核武器之父”、“中国之父”,是世界上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报告称,世界最大激光器、被称为“人造太阳”的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正距离其目标慢慢的接近,显示了一个可持续核聚变反应装置正在由梦想逐步成为现实。

  能源危机正慢慢的变成为困扰地球的最大难题,随着各种自然资源的消耗,开发新的可替代能源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核聚变被认为是一种未来的清洁能源,为此各国也积极投入研发。

  继美国、欧洲之后,中国也将成为激光聚变科学与应用研究的重要力量,2012年激光聚变科学与应用协同创新高峰论坛暨协同创新中心签约仪式在上海举行。

  在1963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索夫和克罗兴院士曾经提议用激光点燃热核燃料。过了半个世纪,学者们对热核合成的兴趣并未稍减。

  自1985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领导人在日内瓦发表了一项联合声明,声明中提到两国将“本着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开发一种新能源。

  把强大的激光束聚焦到热核材料制造成的微型靶丸上,在瞬间产生极高的高温和极大的压力,被高度压缩的稠密等离子体在扩散之前,即完成全部核反应,这就是“惯性约束聚变”。

  早在19世纪60年代,核聚变就慢慢的变成了科学家经常争论的话题。但当时人类对核聚变,甚至对物质本质的了解都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