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说明

  近日,张汉倬赴意大利领取纳塔/哥白尼化学奖载誉归来,很多老同事、老朋友闻讯给他打电话表示祝贺。

  纳塔/哥白尼化学奖是意大利国家设立的最高化学荣誉奖。张汉倬是第一个获得这项荣誉的亚洲人。

  巨大的荣誉,并没有减缓张汉倬在化工领域执著奋斗的脚步。几次简单的小范围庆祝后,他立即投入工作。

  记者在吉林众鑫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办公楼内见到张汉倬时,他正在安排采购环氧乙烷生产设备事宜。

  成立仅6年的众鑫化工发展迅速,16万吨/年差别化醇醚项目建设进入最后阶段、12万吨/年环氧乙烷项目开始设备订货……作为众鑫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张汉倬肩上的担子很重。但这位74岁老人看上去精神矍铄,说起话来嗓音洪亮,工作起来像小伙子一样劲头十足。

  熟悉张汉倬的都知道,他是一个执著的人,他那种钻研、创新、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始终如一;对党的信仰和忠诚历久弥坚。凭着这份执着,他在化工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在政治追求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张汉倬1937年出生,大连旅顺人。1955年,他从大连工业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吉化公司(现吉林石化公司)化肥厂当上了一名技术员。

  他为自己能参加新中国“一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在那个火红的建设年代,他下定决心一辈子跟党走,一辈子为国家和人民工作。

  张汉倬刚满18岁就写了入团申请书。在化肥厂工作时,他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到吉林化工学院学习化学工程专业。几年之后,他拿到了毕业证书。

  经过不懈的追求,张汉倬终于加入了共青团。但入团后仅过了1个多月,他就满28周岁了。张汉倬对此并不感到遗憾,他觉得自身实现了一个目标,并随即开始他新的执著追求——入党。

  张汉倬在化肥厂干了20年。对自身在化肥厂研究过的项目,他记得清清楚楚。现在,他随手就能画出装置示意图,装置的尺寸、重要试验数据,他能准确记起小数点后面两位数。

  “文革”期间,他被下放到化肥厂车队当了3年装卸工。“文革”结束后,张汉倬回到了化肥厂科研岗位。1978年,凭借出众的技术能力,他当上了化肥厂副总工程师。当年,他调任吉化公司技术处副处长。当时,在吉化公司300多名厂处级干部中,只有他一个人不是党员。

  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张汉倬的理想信念都没改变。他每年都写一份入党申请书、若干份思想汇报。他至今还保留着几份思想汇报的草稿。1979年除夕写下的一份思想汇报,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党的热爱和对加入党组织的无限渴望。

  1982年3月22日,45岁的张汉倬终于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这一天,他始终铭记在心。

  1988年,张汉倬被任命为吉化公司副总工程师,迎来事业的第一个高峰期。在之后的10年里,他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被聘为中国石油化工专家委员会成员,还担任了基建指挥部指挥、总经理助理等职。1997年退休后,他又被吉化公司返聘,直到65岁才正式退休。

  这段时间,张汉倬成功为吉化引进了德国林德公司30万吨合成氨、日本三井公司的三元乙丙橡胶、美国BP公司丙烯腈等一系列国际先进的生产技术。他对先进的技术的掌握、对项目的运作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并慢慢的变成为我市化工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

  2002年后,很多化工企业聘请他去搞技术。张汉倬又迎来了一个事业高峰。他退休后的科研项目首先瞄准了技术上的含金量非常高的催化剂开发。经过多年努力,他带领科研人员研制出气态流化床冷凝态聚乙烯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等产品。其中,聚乙烯催化剂活度比进口产品提高一倍,价格每吨却便宜了30万元。这种催化剂在吉林石化实现产业化应用后,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008年,张汉倬被聘为众鑫化工首席技术官后,抓紧时间为企业制定产品规划、开发项目,帮助众鑫化工快速地发展壮大。该公司负责人说:“正是因为有了张汉倬,众鑫化工发展才开始上台阶。”

  张汉倬始终关注化工产业最新发展动态。他办公室的桌子上、书柜上摆满了化工专业期刊杂志和工具书,显得有些拥挤和凌乱。记者发现,工具书中有一本《英汉技术字典》,是1978年12月出版的;《中国化工信息》、《精细化工》等期刊杂志都是2011年6月出版的。张汉倬说,工具书天天用,期刊杂志年年订,都是为学习和了解最新的化工技术。

  2010年,张汉倬带领他的团队与意大利ARGUS公司合作,发明了异戊烯醇气象无溶剂催化合成方法。这项发明填补国内空白,张汉倬作为第一发明人申报了国家专利。目前,这项专利已经通过国家专利局的初步审核,处于公示阶段。

  10年来,张汉倬获得发明专利4项,参与专利发明3项。今年5月21日,他凭借在聚烯烃催化剂研究方面的出色成果,荣获本年度纳塔/哥白尼化学奖。

  张汉倬还在他的分子世界里继续探索着。随着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众鑫化工特种水泥添加剂联合添加剂研究中心今年5月31日成立,张汉倬承担起新的科研任务。

  对事业的执著,源于对理想信念的执著。在拥有数千万成员的党组织来说,张汉倬就是一个小“分子”。这个执著的活性“分子”,认为只有与党“化合”在一起,自己的人生才有意义,才能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

  无数像张汉倬这样的“分子”化合起来,也许就是我们党充满了许多活力和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