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出圈!这些宝藏老师的课你一定要蹭!(附网课地址)

    发表时间: 2024-01-27 来源:化学试剂

产品说明

  如今,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让知识走出了象牙塔,慢慢的变多的大学老师选择通过社会化媒体和知识平台向大众传播专业知识。

  屏幕里是一个人、一方书桌,屏幕外是一群人、一个世界。在与网络站点平台碰撞出的绚丽火花中,老师和学生,不断书写新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几位火出圈的大学老师和他们的线上课程,希望我们大家可以在他们的课程中快乐学习,收获知识,增长智慧。

  谈到诗词“骨灰级”教授、情场恋爱段子手、男同学们此生必拜的大师,就要数可爱、浪漫、幽默、还揣着一口塑料普通话的戴建业老师。

  戴建业已经65岁了,这位满头白发、满面笑容、精神抖擞的老教授,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不管是魏晋雅士还是唐宋文学大家,无论爱情的烦恼还是学业的困惑,戴老师都能操着一口不太标准的麻城普通话娓娓道来。

  就像一次诗词解析:“深深的深夜,只有我一人不眠,我在寻觅,但城市中已无萤火虫了,那就折一片树叶吧,把月光包起来,轻轻地放在你的枕边,淡淡的,像我的思念。”

  戴老师妻子患癌,但他很少在公开场合谈到妻子的病情,直到最近悼念纳兰性德的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时,老师破防了。

  戴建业老师鼓励我们疯狂地读书、痴情地恋爱,体会世间丰富的知识与情感,不枉青春。

  在讲解《红楼梦》时,她会先打脉络再填细节。比如要讲薛宝钗她会先搜集一切有关的信息、评价,而不仅仅立于文本,这样再下定论就会客观许多。

  北大副校长王博曾直言:从没见过欧丽娟,但通过她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解读,就已经成了她的粉丝。

  她的古典文学课,首次开讲就吸引了300多万人观看,一举斩获全球开放式课程联盟“杰出教学者奖”。

  欧老师甜甜的台湾腔讲起课来温柔有力,循循善诱,相信没人会在这位女神的课上睡着!

  杨宁老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中文系讲师,讲授文学和美学,一位让理科生怒叹选错专业的文学教授,B站上《文学理论》课程有超过200多万的播放量。

  “文学理论,本质上是一种文学研究,你需要带着一份极具冷峻的目光,而不是文艺青年式的热爱。”杨宁老师在开篇第一课就打破了外界对中文系学生的误解。

  杨宁老师曾拿王者荣耀举例:这款深受当代年轻人喜爱的游戏,但它背后的本质是:让你上瘾。

  游戏制作团队为吸引用户,想进一切办法琢磨人性的弱点,通过不断的奖励机制来激发人们心中的快感。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会根据人的喜好和浏览不断推送,使人们的自主意志慢慢的变模糊。

  杨宁老师喜欢从生活中的案例切入,来阐述抽象的观念,打破我们对固有思维的认知,文学不再是外界眼中的风花雪月,而是理性背后的自主意识。

  这位坚定的反PPT主义者,UP主中的“清流”,用最有趣的例子拓宽了我们的认知边界。

  他用文学的理性来探讨生活的哲学,他让我们大家都知道,即使在双非二本院校里,依然有苏格拉底式的坚持。

  银边的眼镜、颀长的身材加上磁性低沉的声音,这可能就是哲学系才能养成的当代儒者气质吧! 有人说,听杨老师的课没法专注于课程内容,一直专注于颜值。

  但事实上,听了杨老师教的哲学课,你会明白什么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老师这份迷人的气质其实是深厚的文化渊源带来的。

  山东财经大学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副教授宋浩的出现,“拯救”了在数学海洋里苦苦挣扎的广大学子们。

  宋浩老师以风趣幽默又清晰易懂的讲课方式而闻名,每一门课的时长都动辄20小时起,同济版《高等数学》课更是长达70小时,内含143节课。

  即便如此,宋浩老师的每一个视频播放量都十分惊人,2019年上传的《高等数学》课播放量已达到了两千六百多万,成为无数学子日常学习和期末的必刷视频。

  举例贴近生活,复杂问题简单化,语言风趣幽默,板书清晰易懂,听宋浩老师讲课的最大体会就是,那些我们曾经怎么也搞不懂的数字,似乎也并没那么让人头秃。以前的我们也很难想象,一门高数课视频下居然也会有人催更:

  宋浩老师的评论区里常常有人来“报喜”,或是通过了考试,或是拿了高分。在众多感谢宋浩老师的声音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即使是数学课,也可以有趣。

  计算机这种外行看起来就是天书的课程,翁凯老师却能用他充满磁性的声音给你讲得透透彻彻。

  这位1982年出生、长着娃娃脸的大男孩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副教授,至今已完成科研论文近两百篇,包括SCI收录百余篇,出版数十本科普读物……

  这位古生物学家不但不像想象中的严肃、古板,反而好玩得过分,他在微博上最爱说的词是“嘤嘤嘤”,久而久之,网友们开始称呼他“嘤嘤怪”或是“嘤老师”。

  他会把经过艺术家复原的、一亿年前的Hatchling Bird雏鸟化石称作“泡椒风爪”。

  会把恐龙骨头交给医生做CT,在医生的满眼不解和质疑里,获得到恐龙得了骨髓炎的病理学案例。

  面对慢慢的变多的年轻人选择“考古”这一“冷门专业”,他说:“把一件事从爱好变为专业是十分艰难的。一旦自己跳入那个山头,就会发现其中的危险。在选择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选择之后就尽情释放自己的天性,持之以恒。”

  头发花白,笑容慈祥,身穿白色实验服,头戴护目镜,点燃一根镁条,或是滴下几滴试剂,戴伟用各种化学试剂作出山水画、萤火虫、棉花糖……

  戴伟是一位旅居中国二十多年的英国人,他身上有很多标签:化学家、牛津大学化学博士、北京化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化学工会北京分会会长、中科院老年科普团成员……最近半年,戴伟的标签又多了一个:有200万粉丝的快手短视频网红“戴博士实验室”,播放量最高的一条视频达到1500万。

  戴伟喜欢科普,也想让更多人能看到他的科普,而成为视频创作者对他来说是一种“寻求更多相遇的可能”。

  而大朋友们则通过戴伟的化学实验复习反应公式,追忆学生时代的化学课,那些被写在课本里的实验终于实实在在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

  与其他科普者不同,戴伟的粉丝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小朋友,小朋友们通过视频了解奇妙的化学现象,更是通过他的视频产生了对于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认识到化学知识也可以如此有趣并贴近生活。

  打开梁永安老师的 B 站主页,我就像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每一个视频都想点开看,不知道从哪一个看起了!

  “为什么女生都喜欢渣男”“当代年轻人为什么脱单那么难”“异地恋如何修成正果”……

  一人求梁永安老师拆掉监控! 梁永安老师还经常关注年轻人群体的热点事件:

  “爱情本身就是我们的一个自然化,我们获得真实的生命。我们活得很自然,这就是爱情。”

  罗翔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刑法学研究所所长,却被网友爱戴地戏称为“《张三的一百种死法》编剧”,凭借一系列新奇、有趣、惊世骇俗的问题,对大家进行一场又一场的灵魂拷问。

  罗老师对人性隐蔽的一面一本正经地分析,一下就打开了年轻人百无聊赖生活中的“潘多拉魔盒”。

  始于伦理、忠于道德、行于正义的罗老师言简意赅的就向大众普及了无数法律知识。

  许多同学追剧似的守在屏幕前,体会一次次被降维打击的快感,还赚到了不少知识。每个观看过视频的人,除了涨法律知识外,还在反思自我。

  社会是由一个个人组成,一切复杂和混乱的根源是在每个人自身。罗翔老师传递出来的正义、自省都让我们每一人在努力约束“心中的张三”。

  北京电影学院作为当下电影领域的最高学府之一,是很多年轻人的目标。 但是可能没多少人知道,学院里很重要的一门专业——电影理论专业,是在 1987 年由戴老师提议并一手办起来的!

  “电影不仅是一种娱乐的方式,更是学习的方式”是戴老师的主张。 所以在她的课上,会带领大家一边看电影,一边学习理论知识,这种边看边学的形式,让电影理论学习不再枯燥乏味。

  互联网上还有很多这样的“宝藏老师”,不求名利,只为将智慧的种子播撒到更多的地方。

  正是他们,拆掉了大学的“围墙”,让精彩的课堂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中,向可爱可敬的他们说一声:谢谢老师!您辛苦了!

  中国教育在线综合整理编辑自:秋叶AI知识星球、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教育新闻网、bilibili、有间大学、掌桥学术、青年人大等(杨文静)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