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球市场迈瑞份额占比首次超越希森美康!

    发表时间: 2023-11-27 来源:化学试剂

产品说明

  2022过去一半了,新冠给IVD行业带来的荣耀与辉煌仍在持续,根据智研咨询发布榜单:

  2022年Q1,A股最赚钱的医疗器械公司TOP 10,无一例外,全部都是IVD企业;

  前三名九安医疗、安旭生物、迈瑞医疗净利润分别为143亿元、27亿元、21亿元,同比涨幅惊人,达到37527.35%、3147.9%、22.74%。

  如果说新冠是冰山之上,20%呈现的增长奇迹,那么冰山之下,这个行业最坚实的底层逻辑,依然是国产替代无疑。

  其实早在疫情发生之前,国产替代就在各个IVD细致划分领域暗流涌动,悄然改写游戏规则,其中,最受人瞩目的就是化学发光赛道。

  免疫诊断占据IVD行业的中心C位(占比30-40%),化学发光又是免疫诊断的主流方法学。有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化学发光市场330-350亿元,国产TOP 5约占20%左右份额,几年内有望超过30%。 就像逐渐完成一幅巨大的拼图,在相继突破生化、血球等模块后,化学发光将作为IVD国产替代的下一个目标,成为外企、国产同台酣战的主要战场。

  趋势表明,新冠催化下,2022年,POCT与分子诊断或将超过生化诊断,和免疫诊断一起组成新的“三足鼎立”。

  国内IVD行业发展近40年,整体看来,大部分领域仍是国外玩家为主,但在少量细分领域,已有国产厂家崭露头角。

  据悉,迈瑞血球产品布局全面,已形成完好的技术路径迭代。其血球仪甚至早早走出国门,目前市占率已达到全球第三。 除生化及血球产品之外,下一个国产替代需要发力的主要领域,就是免疫诊断中的化学发光。 免疫诊断试剂兼具灵敏性与精准性,被称为检验科的“摇钱树”,化学发光是其中的主流技术,市场占比接近90%,基本所有国内三甲医院都有发光套餐项目,如肿标、性激素、甲功、贫血、代谢等。对于普通人而言,常规体检单子上较为大额的肿瘤标志物检验测试的项目,就属于化学发光技术。 据小编访谈得知,国内化学发光走过近20年,大致分为外企进入与主导、国产崛起并占领低端市场几个阶段。只不过最近2年时间,国产进步速度明显,与进口的界限逐渐模糊,甚至开始抢夺后者的核心市场——高端产品以及三甲医院。 在迈进高端这条路上,国产企业选择的打法多是差异化策略、小步快跑、由点及面,“大概3、4年前,就有不少国产厂家尝试涉足三级医院,多是从一些小的特色项目入手,积累了客户后,再围绕这一特色项目开发出全自动化学发光检测平台,逐渐涉足跨国企业的核心领域,争取常规项目的份额。”

  对于外企而言,在相继失去生化、血球的主导权后,免疫正在作为新一代堡垒,被重点守护。“放弃生化后,大家都把精力转移到免疫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是——慢慢的变多的IVD外企正在把自己当成是一家免疫诊断公司。” 一位外企免疫诊断业务管理者对小编表示。 据招商证劵数据,目前,国内化学发光市场已形成“4+5”格局,国产仍是弱势:

  四家跨国企业罗氏、雅培、西门子、贝克曼合计市场占比超过70%,其中罗氏第一;

  五家国内企业新产业、安图、迈瑞、迈克、亚辉龙,2021年占比仍不足25%。

  安图生物三级医院装机量最多,达1900台;单产最高;试剂销售额最高,2021年达17亿元。

  亚辉龙三甲医院覆盖较多,达884家;三级医院客户占比最高,达33%。近年上升速度较快。

  随着暴赚的日子结束,IVD行业逐渐回归常态,同行竞争、从业者优胜劣汰也必将越来越残酷。

  疫情3年,IVD跨国巨头国内分公司可以说是最尴尬的存在——面对火热的新冠市场,只能眼睁睁看着国内同行与国外总部赚得盆满钵满,自己则无可奈何地完美错身于这一波红利。再加上市场逻辑的转换、国产替代的步步紧逼、集采魔咒的时时盘旋……难,难倒了大多数IVD在华外企。 “早些年,市场乐观的时候,国内能达到每年20%,甚至30%的增长,如今一直在放缓,高增速无论如何做不到了,但总部的期望并没有降低。”上述外企负责人说道。总部持续的高期望+国内压力骤增的竞争环境,MNC中国区挑战重重,人员流动在所难免。

  2021年,索灵诊断大中华区GM Pierre Zhu离任,此前担任珀金埃尔默亚太区生命科学负责人的Joe Gu接任。

  今年3月,先是雅培诊断业务副总裁陈健忠离任,此前担任雅培营养事业部大中华区供应链及战略关系部副总裁的Fanny Chen接任。

  再是贝克曼库尔特宣布,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姜植铭离任,此前担任飞利浦大中华区副总裁、超声事业部总经理的Rosa Chen接任。

  可以看出,三位新任者均非IVD相关背景,多是跨领域、跨部门转调而来,“或许因为IVD内部的人才比较匮乏。”IVD迫切地需要破局,无论是人才发展、商业创新还是产品创新。

  “IVD产品管理模式是医疗器械里面最复杂的,没有之一。”据上述行业人士分析,“一是有必要进行设备、试剂、耗材联动管理,同时耗材、试剂单价较低、品类繁多,模式夹在设备公司与耗材公司两者之间,需要以产品组来管理;二是进院既有投放,又有招投标,前期考验业务能力,进院后考验运营能力,对管理者的素质要求极高。”

  发光是现阶段免疫检测技术制高点,但不代表一直是。对于国内企业来说,躺着赚钱的时代已过,还需在新产品、新技术探讨研究上加把劲才行。

  而对比同期全球TOP IVD企业,罗氏2021年研发投入137亿美元(集团);雅培投入27亿美元(集团);碧迪投入12.39亿美元(集团)...

  面对挑战,本土、跨国企业都在尝试新打法、新思路。外企的应对:下沉市场,本地生产、加强合作内外部压力之下,近来的一些行业风向显示,外企正在打破原有界限,加码本土化,甚至下沉市场,逐渐走向基层。 在本土化生产的过程中,工厂是必备保障,进入中国以来,贝克曼库尔特最先建厂,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2018年以来,西门子医疗、罗氏诊断分别投资超30亿元建立在华工厂,用于研发、生产生化和免疫检测试剂。 基层市场方面,对于外企来说,就像一块摆在面前又无从下手的蛋糕,两者的不匹配来自于“主观与客观”两方面。比如在华外企“扛把子”阿斯利康的基层市场开拓,已经经历了几轮组织迭代,如今仍是磕磕碰碰,难见曙光。 尽管目之所见挑战重重,但仍有IVD外企克服了“心理”障碍,率先上路了。目前看来,他们规避了直接正面冲向基层,而是选择“曲线救国”——与国产企业合作,甚至代理国产产品去填补基层市场空白。

  去年,罗氏诊断先是合作南京仁迈,独家代理了后者的小型全自动化学发光测定仪MCL60;又有希森美康独家承接泽成生物POClia小型POCT产品的中国总代理。

  去年底,贝克曼库尔特推出全新本土品牌“贝华康”,首批授权两家本土企业为首批创新品牌合作单位,释放强攻基层市场的信号。

  对于这种合作模式,有人保有怀疑态度,有分析称:外企最大的竞争力是产品和技术,基层的人海战术与外企天然相悖,他们应该充分的利用自身优势,而不是代理国内的产品,那整个市场会乱掉。有人建议,“外企有全球化优势,能持续寻找性能好价格低的机器,进入国内后再找代理,以这样的形式推开广阔市场。”然而,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找到成本低、质量好的两全产品又谈何容易。但不管怎样,所有为本土化付出的努力和尝试都值得肯定。

  疫情红利带来的财富,为幸运儿们赢得了重新洗牌的机会。慢慢的变多的行业新生力量摩拳擦掌,准备入局化学发光,竞逐IVD最大的细分蛋糕。

  去年11月,整合失败的圣湘和科华,共同出资5000万元成立了合资公司——湖南圣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发力化学发光赛道。

  流水线的竞争是检验科的关键决赛点,既能快速抢占市场占有率,又能打造自身品牌。据统计,2021年,

  亚辉龙抗原抗体原材料开发项目全年实现验收18项,项目累计研发投入330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