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宣传丨酒驾更严新规来了?系误读不涉及“酒醉驾”判定!

    发表时间: 2024-02-23 来源:食品添加剂

产品说明

  近日,“酒醉驾最新检验标准发布”的消息引发了关于“酒驾、醉驾的判定标准发生改变”的讨论。

  一些自媒体发布了“酒醉驾新标准将于3月1日起实行”、“判定酒驾、醉驾的标准更严了”等消息,引发网友关注。《解放日报》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该说法系误读,相关国家标准的调整并不涉及公安交警对酒驾醉驾违法的判定阈值。

  根据网传说法,新标准将血液中乙醇的含量分为三个等级,酒驾判定下限由50mg/100ml调整为20mg/100ml,既新标准规定血液中乙醇含量超过20mg/100mL就属于违反法律行为,血液中乙醇含量大于或等于80mg/100ml就属于醉驾,并据此作出结论“对酒驾醉驾判定标准更严了”。

  根据有关规定法律规定,上海现行的酒驾醉驾认定标准为血液中的乙醇含量超过20mg/100ml,醉驾标准为血液中的乙醇含量达到及超过80mg/100ml,跟新标准一致,不存在“新标准更严”之说。

  新检验标准以血液中乙醇的含量检验为例:饮酒驾驶为0.20mg/mL,驾驶员血液中乙醇含量大于或等于0.80mg/mL属于醉驾。检验线mg/mL。

  新检验标准将血液和尿液中乙醇的检测的新方法分为两种,分别是气相色谱法和电化学传感器法。旧国标只规定了气相色谱法作为实验室检测的新方法,而没有规定现场检测方法。

  新检验标准将血液中乙醇含量与呼吸中乙醇含量之间的换算系数从2100调整为2300。这是基于最新的科学研究和统计数据,更符合中国人的体质和代谢特点。

  12月8日,全国刑事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针对有关标准的误读及对公众造成的困惑进行说明。实际上,《血液、尿液中乙醇、甲醇、正丙醇、丙酮、异丙醇和正丁醇检验》(GB/T 42430—2023)规定了血液、尿液中乙醇、甲醇、正丙醇、丙酮、异丙醇和正丁醇的检测验证的方法,是实验室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价及质量控制的依据,不涉及“酒驾”“醉驾”的判定阈值。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互与通行安全法》(2004年5月1日起实施)相关规定,饮酒醉酒驾车处罚如下:

  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照法律来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照法律来追究刑事责任;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出现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照法律来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从人体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变化来看,正常人喝一杯 200 毫升的啤酒后,酒精浓度即可达到 20mg/100ml 的饮酒驾驶标准。

  如果喝了 3 两低度白酒或 2 瓶啤酒,酒精浓度可达 80mg/100ml 的醉酒驾驶标准。

  一般来说,饮酒后大约10分钟,酒精就会被人们的身体吸收进入血液,1个小时到1个半小时就达到最高峰。

  人体对酒精的代谢则比吸收要缓慢得多,首先酒精会被血液运送到肝脏,酒精中的乙醇在这里被转化成乙醛,然后再慢慢转化为乙酸,这时才能经过分解变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如果只饮一杯啤酒或饮一杯红酒,至少要经过6个小时的代谢,才能再开车;而如果是饮了低度白酒3两以上,考虑到个体和环境等差异,至少要经过20到24小时才能开车。

  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速度取决于很多因素,喝完酒过多长时间酒精才能挥发干净,并没有一个固定数值。

  注意:酒后驾车不会以司机的自我感觉作为评判标准,也不会以酒后时间长短界定,而是以人血液酒精浓度专业测试结果为标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